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到川西北高原湿地,从黄河九曲第一湾到万里长江第一县,在绿色的大地上,在蔚蓝的天空里,在安澜的江河中,巴山蜀水,万物萌动!四川是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到川。
成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卢德强 摄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在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征程中,有害垃圾的管理和处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仍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成都有哪些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
有害垃圾去哪儿? 强化分类管理让“有害”变“有用”
有害垃圾,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家庭源危险废物,如废荧光灯管、废弃化妆品、过期药品及包装物、废镍镉氧化汞电池、废水银温度计等。日常生活中,有害垃圾总量相对较少,危害程度却相当大,因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防治目标至关重要。
先看“源头端”,将有害垃圾“过滤”出来是基础。在成华区朗基少东家小区,分类投放有害垃圾已成为居民的日常习惯。该小区每户居民家庭都有一个有害垃圾家庭收集箱,用于收集存放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电池、化妆品等。该小区物业综合主管谭晓菊介绍,小区制定了有害垃圾收集暂存转运制度、流程图等,发放到每一个居民家庭,引导大家从“随手扔”转变为“随手分”。
在全市层面,围绕解决有害垃圾源头混投、清运混拉的问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成都市有害垃圾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分类投放容器、摆放点位、收集清运人员、工具、贮(暂)存设施、安全处理等标准,推动有害垃圾各环节管理全覆盖。
再看“处置端”,建立安全处理体系是保障。“对于从事资源化再利用的企业来说,有害垃圾是一种原材料。”四川长虹格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刚表示,该公司作为专业从事废旧锂电池处置、固体废物以及危险废物处置的企业,积极探索有害垃圾资源化处置新技术。
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置,并“变废为宝”?吴晓刚表示,公司规范处置生产线在运行过程中采取密闭、负压操作等工艺,无生产废水排放,产生的粉尘、废气、含汞废物等分别进行净化处理,可实现达标排放,在对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同时,还能回收玻璃、金属、塑料、汞等资源。吴晓刚举例说,对于常见的废旧荧光灯,公司回收后进行破碎和筛分,其中的金属部分、塑料部分、玻璃部分都可以再利用。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23个区(市)县均与具有处置危险废物资质的专业化企业达成有害垃圾安全处理协议,定期进行规范转移、安全处理,基本实现有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工业企业如何减排? 做好“减碳”与“发展”两篇文章
近日,《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方案聚焦“双碳”目标,提出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是其中的重点。以水泥行业为例,该行业体量大、“吨位”重,是主要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也是减污降碳的“主战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水泥行业如何进行绿色转型?
不同于很多人对水泥生产企业灰尘弥漫的印象,在四川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彭州制造厂,厂区外绿草如茵;厂门口,安装了门禁视频系统对进出车辆进行抓拍,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得进入;厂区内,采用全密封仓棚、全密闭运输设备抑制粉尘排放,并实时监控生产设施,一旦数据异常,会自动警示报警、调整控制。
四川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共建成三条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600万吨。该公司环保主管周兵介绍,氮氧化物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削减氮氧化物,也就是“脱硝”,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从2022年起,该公司相继投入7500余万元,对三条生产线的窑尾烟气脱硝系统进行污染物深度治理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后,企业将全面达到环保绩效A级排放水平。改造后,每年每条生产线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10吨。
“减污降碳、清洁生产,不仅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周兵说,下一步公司将做好“减碳”与“发展”两篇文章,做到既环保又增效。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精细推动工业行业治理,围绕石化、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做好大气环境治理源头管控,分类施策减少排污总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让成都天长蓝、水长清。西北高原湿地,从黄河九曲第一湾到万里长江第一县,在绿色的大地上,在蔚蓝的天空里,在安澜的江河中,巴山蜀水,万物萌动!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绚烂多彩的生物宝库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四川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起感受锦绣巴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绚烂多彩的生物宝库。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四川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起感受锦绣巴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彭友